评估专栏
首页» 评估专栏» 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1-05 浏览次数:

化学学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4年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之初成立的普通化学教研室及其相应的实验室,在学校85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本学科先后经历了基础课部(1965-1994)、基础科学系(1995-1999)、生命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系(2000-2005)、理学院应用化学系(2006-2016)以及化学与药学院化学系(2017-2019)五个阶段,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化学与药学院化学学科。本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设立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批化学生物学二级学科博硕士点,2010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点,直至2017年成立化学学科一级学科点,办学层次逐步完善,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本学科拥有化学、化学生物学2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个,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52个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30余套,各类仪器2000余台,创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12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5件;在Chem. Rev. , Chem. Soc. Rev. ,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创新性SCI研究论文600余篇;化学学科于2016年11月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一、 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秉承我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宗旨,本学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以秦巴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优势,结合本校特色优势学科,针对农林、生命科学中分子层面突出的机理机制以及化学应用问题,围绕我国农林资源高效利用、人类营养与健康、区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等重大科技需求,探索科教联合和产学研结合办学和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二、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本学科在不断强化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大优势学科基础上,注重新科研方向的建设,目前形成了天然产物化学、分析化学新技术、不对称催化与手性合成、化学生物学、生物无机化学等5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并取得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涉及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和学风教育,着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我校独特的地理位置,构筑良好完善的育人体系。与国际接轨、组建中外联合研究团队、实验室,分期分批选派科研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定期聘请外国专家来我校交流指导,逐步实现合作办学,积极组织参与国际、国内论坛,定期举办国内国际会议、强化特色科研实力展示和高水平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大型合作论文及高引论文的发表,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四、学科方向设置

天然产物化学。围绕农林资源高效利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秦巴特色生物资源高值高效利用这一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创建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仿生合成、全合成以及合成过程中的方法学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活性天然产物基础研究和精细产品开发、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仿生合成等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新技术:围绕农林生物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农林生物资源、加工、储藏、利用过程中活性物质、毒素和污染物的快速、微量、在线分析方面的实际需求,采用荧光分析手段、纳米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等建立新颖高效的精准检测分析方法和技术。

有机合成:围绕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活性天然分子和有机药物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对称催化与手性合成等高效的化学合成手段,突破天然来源的限制,探索化学新反应、新试剂、新催化剂以及新合成策略的发现与应用。

化学生物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的战略需求,开展秦巴山区特有生物资源、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中天然生物活性多糖的功能、修饰合成和资源化利用;具有新颖结构天然产物的发现,构建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新颖天然产物高效集成系统;开展秦巴特色生物资源高值高效利用、生产工艺和精细品研发。

生物无机化学:围绕我国生态安全及区域发展需求等,开展农林生物资源相关的生物无机化学及新材料研发,着重进行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农业生产相关新型材料、微量元素在动植物体内及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研究,旨在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高效精准农业生产服务。

五、 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在天然产物化学、微纳流控分析技术、糖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国内外显著优势与特色。同时大力推进化学新理论和新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推广与示范。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通过建立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模式、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等显著提升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药学学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药学学科始于2006年中药学硕士学科点,历经多年的蓬勃发展,于2016年成立化学与药学院之际,进一步整合中药学硕士学科点部分师资,于2017年成立了药学系。经短暂有效的建设发展,药学学科已形成了天然药物化学、生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型药物设计与合成等稳定的特色方向,于2018年9月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本学科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药材与果树套种增效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立了贝母,黄芪,艾叶等中药材示范基地,且基地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药学基础研究成果裴然,2019年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本学科逐渐成为全国农林资源药物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西北药品研发的重要力量,对于培养西部药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一、 学科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紧密围绕国家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树立农林与健康科学融合发展观,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入主流、国际化”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原有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学硕士一级学科的优势条件,瞄准国际药学科技前沿,有重点地推进药学学科建设。通过药学与化学、食品、生物以及农林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在药物化学和药理与毒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在新药和保健食品研发和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药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学科优势与特色

天然药物特别是药食同源在保障民生、产业发展、服务三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学科依托西北地区特色药用生物资源,以农林药物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培育保护为重点,突出天然创新药物发现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特色,实现农林与健康科学融合发展。相继建设完善了陕西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药指纹图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与天然产物库研究中心、校级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本学科现已形成生药资源保护与培育、天然药物化学、天然活性成分全合成与结构改造、分子药理与新药靶点发现、新型药物递药系统5个密切衔接的具有区域优势、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新药研发技术体系。其中,天然药物化学、生药资源保护与培育方向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优势突出。

三、 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本着“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宗旨,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药学学科成为西北地区高层次药学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和学风教育,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实施培养各环节的考核制、导师组与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实践教学制度等,使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

四、 学科方向设置

(1)天然先导活性成分的发掘与开发

该方向依托陕西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发己长,发挥学科优势,是西部地区特色鲜明、领导地区天然药物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学科。针对西北地区特色药用生物资源,构建以活性为导向的药物高效发现、活性追踪分离、结构鉴定及机制确定集成系统,探索应用于不同特色生物资源的先导化合物发现新技术和结构研究新方法,发掘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先导化合物。为西北地区新药研发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2)西北地区生药资源保护与培育

本方向重点针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种植与质量控制,以西北地区道地中药材生产与资源合理利用为纽带,加大良种选育研究与种植推广与扶贫攻坚,是西北药材种植研究的支柱力量,为西北地区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3)天然活性成分全合成与结构改造

本方向瞄准国际药物化学前沿,通过药物化学与生物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设计合成的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成药性结构优化和新药研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多类新型活性化合物不对称催化、不对称有机合成策略,计算机辅助药物理性设计技术等,为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4)分子药理与新药靶点发现

以“新药靶点发现与精新药物研发”为发展思路,以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西北特色药用资源活性成分为重点,针对恶性肿瘤、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建立了天然活性成分对神经元迁移、多种糖尿病酶活筛选等关键技术;从细胞与分子靶点深入阐明药物作用的机理,为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支持。

(5)新型药物递药系统

紧跟药剂学发展趋势,采用离子敏感、温度敏感和生物分子识别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建立了糖分子、多肽主动靶向筛选关键技术,开展微/纳米药物新剂型和靶向递药系统研究。在载体材料改性和智能化修饰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开发新剂型,为解决天然药物疗效较低和毒副作用较强的问题提供了给药策略。

五、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前期在农林药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中天然药物化学、西北生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处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对学校优势学科群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五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FD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85项,资助金额800万元左右。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5件,建立了5个中药材示范基地,推广了太白贝母种子繁殖技术、艾种质良种选育技术、甘肃党参种植技术等,为西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2019年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提升了我校药学一级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影响力。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国家教育部    |    图书馆    |    学校处室    |    校内学院    |    学校首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

地址: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2号   邮编:  712100   

网站负责人:汪振明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