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化学与药学院成功举办了农业化学论坛。本次论坛聚焦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型农药创制、作物抗病机制等热点议题,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0位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与学术研讨,为农业化学领域的创新突破提供了新思路。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忠以《从结构多样性衍生到生物活性多样性挖掘——浅谈顺硝烯新烟碱类杀虫剂创制》为题做首场报告,他围绕绿色农药分子设计,分享了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农药开发策略,强调生物活性与生态安全的平衡。植物保护学院郭军教授以小麦条锈病防控为主题,解析了其团队发现的病原菌效应子PstEXLX1调控小麦免疫的新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化学与药学院李文利教授系统阐述了合成生物学在药源分子开发中的应用,展示其团队在抗生素生物合成通路解析与优化中的突破性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杨武林副教授聚焦新型螺环季酮酸类杀虫剂,系统解析了手性螺环缩酮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技术;杨泱泱副教授展示了微流控化学与纳米农药的协同创新;周聪副研究员基于“β-酮腈类SDHI杀菌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出抑制真菌线粒体复合体Ⅱ的高效候选分子;付稳老师团队开发的芳甲基酯类化合物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展现出广谱杀菌活性;植物保护流动站博士后苏昊提出“类淀粉样蛋白聚集”技术,为农化品减量增效开辟新方向。化学与药学院博士生钱浩运用虚拟筛选技术,靶向V-ATP酶优化先导化合物结构,为新型杀虫剂设计提供计算生物学支撑;博士生刘鸿翔展示了环丁氨酸及植物铁载体Nicotianamine(NA)的全合成路径,为作物营养强化提供分子基础。
化学与药学院院长王进义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农业化学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将成为突破技术瓶颈的核心动力,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跨校合作,深化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新兴技术与农业化学的交叉融合,攻克农业化学领域“卡脖子”难题。